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始建于 1983 年,前身为安阳大学化学工程系,2004 年开始本科招生,2007 年 1 月更名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,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、应用化学、环境工程、制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。
学院师资结构合理。现有教职工 90 人,其中专任教师 77 人,教授 9 名、副教授 27 名,博士 51 名(在读博士 1 名),硕士生导师 23 人;拥有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、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、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7人、河南省联合基金青年科学家1人、河南省优秀教师1人、河南省文明教师1人、安阳市先进工作者2人、安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0人、安阳市优秀教师3人、安阳市最美教师1人、安阳工学院教学名师1人、安阳工学院洹水学者5人、安阳工学院品牌教师3人。
注重专业建设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先后获批河南省“双一流”专业建设规划试点专业、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、河南省特色专业;应用化学专业获批河南省“双一流”专业建设规划试点专业,采用“3+1”的培养模式,实施“卓越工程师计划项目”。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、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先后获批河南省优秀教学基层组织;“安阳师范学院-安阳工学院-河南煤业化工集团中原大化公司理科实践教育基地”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,打通 “校企协同育人” 最后一公里。环境工程专业是校级特色专业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。制药工程专业始建于2006年应用化学专业(制药方向),先后获批河南省第七、八、九批应用化学重点学科和河南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,2021年制药工程专业获批招生。
以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,做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。建有国家一流课程1门、省级一流课程2门、省级高校课程思政样板课3门、省级精品课程2门、省级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2门,主持河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,河南省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,河南省“十三五”教育科学规划课题3项,安阳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余项,发表教学改革文章50余篇。
坚持以学生为中心,落实立德树人。近三年为社会输送本科毕业生846人,225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,其中“双一流+211”等高校录取人数有96人,占比约43%。与郑州大学、河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42名,建有3个省级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。坚持“以赛育人”,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,近三年,在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获得二等奖2次,三等奖2次,全国化工原理实验大赛二等奖1次,全国“互联网+化学反应工程”课模设计大赛三等奖1次,第一届全国大学生化工HSE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1次,全国大学生国药杯比赛三等奖1次,在“挑战杯”河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,获省一等奖1次,二等奖3项,获河南省首届化工过程数字创新竞赛二等奖1次。
教学设施保障有力,科研平台建设成果显著。学院实验室面积7100平方米,拥有透射电镜、原子力显微镜、400兆核磁共振仪、X射线单晶衍射仪、高效液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、红外-热重联用仪等100余台大型仪器,总价值6520万元,满足多层次实验教学与前沿科研需求。建有“河南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”“河南省材料与化工重点学科”、 “河南省亚临界高效萃取重点实验室”“河南省纳米复合传感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”“河南省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装备工程技术中心”等4个省级平台和6个市级平台,与台湾昆山科技大学共建“环境工程技术”研发中心。
以科研促教学,服务社会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。学院凝练形成无人机储能电池材料化工过程、绿色化工与碳减排技术、光电催化材料、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等多个研究方向,近三年承担国家项目 6 项、省部级项目 25 项,发表论文 130 篇(SCI/EI 收录 100 余篇),纵横向科研经费 1800万元,授权发明专利 25 项、省部级奖励 10 项,成果转化5项。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、应用开发、成果转化的产教融合科研体系。
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牵引,以专业建设为方向,以人才培养为核心,以服务社会为导向,强化产教融合,注重成果产出,构建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绿色化工教学科研体系,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,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,为安阳工学院发展做出新贡献。
(本文数据更新截止日期为2025年10月13日)